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厦门工学院
新闻资讯
位置: 厦门工学院 >首页  新闻资讯

青春下乡I舟载非遗,青春筑梦③:厦门工学院“舟”游漳州实践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李晓瑾 来源: 更新时间:2025/8/30 10:32:17 浏览次数:1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的“舟”游漳州实践队,前往漳州市龙海区紫泥村开展以“用青年的眼睛重新发现龙舟,用创新的声音讲好非遗故事”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不仅致力于保护龙舟制作技艺,更注重弘扬龙舟精神,让非遗在当代焕发新活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为传承中华文脉贡献青春力量。

深访船企,感悟匠魂

(图为参观龙海国安玻璃钢船艇公司)

为探寻龙舟的演变历程,实践队走访了曾参与龙舟制作的龙海国安玻璃钢船艇公司与福建能顺船业。在福建能顺船业,队员们不仅见到渔船、沙船等各类船艇,还近距离观察了从检修到调试的完整维护流程,其间处处彰显着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图为参观龙海福建能顺船业公司)

队员们由此深切体会到,无论是新船制造时对每一块板材的精挑细选、每一道焊缝的毫厘校准,还是日常维护中对零件磨损的细致排查、对性能参数的反复调试,都离不开严谨到极致的技术把控,更浸透着工匠们对品质的执着坚守 —— 这份坚守,让每一艘船都承载着安心与信赖。

共话非遗,彻悟龙舟

(图为队员带领小朋友学习关于”龙舟“的知识)

(图为队员对小朋友进行采访)

在紫泥村龙舟文化中心,一场端午文化课热闹开讲。实践队员与孩子们互动,听他们兴奋分享家中端午习俗;队员们展示龙舟模型、讲屈原故事,用通俗语言解读粽子、龙舟与屈原的关联,还讲解龙纹寓意、艾草讲究。并且配合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感受传统魅力,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为对龙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采访)

在彩绘制作中,码头长吴艺辉肯定我们的作品,并详解彩绘特点:红龙艳如烈火,青龙绿得有劲,白龙干净灵动,大青壮实稳当,每笔色彩皆含老辈讲究。参观福建能顺船业时,吴坤辉总经理介绍,百年企业秉持品质等理念,业务涵盖多类船艇,助力地方发展。龙舟钉造技艺传承人吴福宁因热爱转行,克服技术等难题,保留鱼嘴头特色。漳州紫泥村龙舟造型独特,工序严谨,彩绘吉祥,靠家族师徒传承,当地传承人提及龙舟性能佳,但面临工艺等传承挑战。

笔延文脉,墙绽新颜

(图为队员们不畏暴雨烈日认真进行墙绘)

队员们或依图样勾勒轮廓,或调色彩细致晕染,将奔涌的浪花、层叠的山峦、岸畔的荷花等景致铺陈于墙面。素净的墙体在笔触间渐显灵韵,一派生机跃然其上。尤为动人的是,墙绘严守当地龙舟传统形制 —— 从龙头的弧度到纹饰配色,皆精准复刻古样,默默承载着流淌的乡土记忆。待颜料凝干,乡村风貌已悄然焕新,而画中藏着的龙舟文化密码,正随这抹亮色生动留存,向远方轻轻传扬。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为龙舟主题墙绘)

墙绘严守当地龙舟传统形制 —— 从龙头的弧度到纹饰配色,皆精准复刻古样,默默承载着流淌的乡土记忆。待颜料凝干,乡村风貌已悄然焕新,而画中藏着的龙舟文化密码,正随这抹亮色生动留存,向远方轻轻传扬。

结语

保护龙舟制作技艺等非遗,既要守护其物质形态的完整,更需让龙舟精神融入人心。通过创新表达与广泛传播,让这一古老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不仅能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更能将其蕴含的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精神,转化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唯有让非遗技艺存续于生活、精神价值浸润于心灵,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凝聚力量、推动进步的不竭源泉。

编辑|黄玉颖 应楚璇 张心妙 王华泓

图片|陈昶文 陈佳音

审核|陈春红 吴少雄 林玉梅
终审|陈平民 李晓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