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海风裹着咸鲜掠过澳角村的渔港,碧波轻摇着归航的渔船,岸边的野花簇绽开。实践队员们漫步渔村,采集沙滩上的贝壳、岸边的野花绿植。厦门工学院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渔光同行” 实践队队员们开启第五天的实践。
以绿为媒,向美而行。
实践队员们化身“自然艺术家”,外出采集进行植物拓印,"以锤为笔,以花草为墨,在帆布袋上拓写渔村的自然诗行。敲敲打打间,植物的生命力在布面上绽放,其他实践队员们在黏土上绘绿植。每一份作品都承载着澳角渔港独特的自然记忆。
实践队拓印植物采集照片
植物拓印创作照片
成果展示
滴胶封绿,渔村留韵。
在潮汐往复的澳角渔港村部,实践队员以透明树脂为画布——将海滩边拾回的贝壳、礁石缝里的海螺碎片,连同岸上倔强生长的花草绿植,统统封存进树脂中。阳光穿透时,凝固的海螺花草在滴胶里绽放新生,折射出澳角渔村最动人的光谱。
绿植滴胶创作图片
盖绘潮韵 井映渔情。
“植物滴胶”完成后。黄珺琳,郑琳,郑佳颖带领大家执彩笔俯身巷陌,将海洋生态、渔村文化融入街头巷尾,让平凡的井盖变身成渔村的“艺术名片”。丙烯颜料在阳光下闪烁,原本灰暗的井盖逐渐“活”了起来——跃动的鱼、南屿灯塔、归航的渔船,每一幅画都在诉说澳角海洋与渔村的故事。
实践队员井盖绘图过程
"井"上添画,"盖"获好评。
来自村民渔民的赞许:“以前井盖黑乎乎的,现在一出门就看到鱼啊、船啊,心情都变好了!”“渔村当然是鱼最特色啦 多画点鱼好哇!”创作期间,村民们自发为队员们送水解暑,阿婆端来自家种的水果。还有期间驻足观看的村民:“你们大学生真厉害,把我们渔村画得这么美!感谢你们!”
实践队员成果展示
绿色赋能,艺绘澳角。
以植物拓印封存草木芬芳,用滴胶创作凝驻海洋馈赠,将澳角村井盖彩绘化作渔村故事——三抹绿意,为澳角乡村振兴注入了艺术与生态的双重活力,绘就"山海同绿"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