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厦门工学院“渔光同行”实践队的队员们伴着第一缕阳光再次整队启程,以“三色绘乡韵”为指引,探渔村鲍鱼产业奥秘,赴澳角民宿感受乡旅魅力,增进对现代渔业的认知以及深化对乡村发展和社会经济多元发展的认知。
实践队合影
01山海赋能兴产业,渔光映辉富乡村
“渔光同行”实践队来到了澳角村当地的一家鲍鱼养殖场。工作人员手持工具捞出鲍鱼,结合其生长特征细致讲解:从分辨公母鲍的细微特征,到鲍鱼从幼苗到成体的生长轨迹,再到预防病害的科学方法……队员们围在池边,目光紧追鲍鱼踪迹,不时抛出疑问,与工作人员频频互动,在问答间揭开养殖的神秘面纱。
实践队鲍鱼场现场调研
实践队队员们在与养殖户吴学武的深入访谈中了解到,鲍鱼养殖环境需要避光,工作重心是育苗。吴先生说:“鲍鱼养殖能有今天的规模,技术创新是关键。养殖场通过引进墨西哥的鲍鱼品种,尝试进行杂交培育。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了既耐寒又生长迅速的新品种,成活率比以前提高了三成多。这海洋里的宝贝,真是咱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实践队员与养殖户交流学习
从幼苗培育的精细呵护,到成鲍收获前的严格把控,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养殖者的智慧与辛劳。现场,供氧机持续运作,细密气泡在水中升腾,为鲍鱼营造富氧环境;海水更换系统规律运行,时刻保持池内水质鲜活;实践队员们也躬身参与,小心翼翼地为鲍鱼投喂饲料,在亲手实践中体验养殖日常。现代渔业科技与人工照料的协同,让养殖过程更显精准高效,这正是“蓝色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生动体现,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践队员学习喂养鲍鱼知识
民族复兴征程中,乡村振兴乃关键拼图。回溯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调研之路,“三农”议题贯穿始终,彰显着其在国家发展战略棋盘里的重要地位。实践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水产养殖不仅是支撑生计的产业,更是激活地方经济的新引擎 ——“靠海吃海” 早已超越简单的资源索取,转而成为通过科学养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海洋动能。
02澳角民宿融风情,乡村文旅展新颜
“行走在大海上的村庄”,这是四屿民宿的名片。实践队走进民宿,与老板畅聊创业故事,探访了民宿建筑风格。四屿民宿的创始人林湖斌是为退伍军人企业家,他不仅是当地创业的标杆,更是村里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践行者。
实践队员澳角民宿实景考察
四屿民宿作为《央视时政》节目的取景地,不仅让澳角村备受关注,也为当地的民宿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林湖斌先生介绍《央视时政》节目取景地
在与林湖斌先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他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退伍后的他,从海鲜生意起步,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在微商、电商领域开拓出一片天地,将东山的海鲜销往全国各地。如今,林湖斌将目光投向民宿产业,开办了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民宿——四屿民宿。他深知,对于游客来说,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才是吸引回头客的关键。在经营过程中,林湖斌坦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他不断提升民宿品质。
实践队员了解林湖斌先生创业经历
采访结束后,林湖斌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了他的民宿。温馨舒适的客房、别具一格的装修,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他对民宿的用心。相信在林湖斌的努力下,四屿民宿会成为澳角村蓝色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实践队员与林湖斌先生访谈交流
03知行相融获真知,履践致远启新程
一日的探访,“渔光同行”实践队于鲍鱼养殖场洞悉“蓝色创新”驱动的海洋经济活力,在四屿民宿领悟乡村发展的活力,二者与澳角村生态之美共释“三色绘乡韵”内涵。队员们践行“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对国家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接下来,实践队队员继续以实践为笔,以奋斗为墨,在“三色循迹”路上续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