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3 日,海风裹挟着渔村的烟火气,厦门工学院“渔光同行” 实践队队员整装启程,深入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的街巷与戏台。以 “三色绘乡韵” 为指引,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土肌理,用镜头留存淳朴温情,在青春与乡土的碰撞中,续写实践队与海岛的暖心故事,让青年力量融入渔村的日常肌理,让真诚服务浸润澳角的朝朝暮暮。
实践队队员合影
01晨步街巷听民声 闲谈漫话知村韵
清晨的澳角村,渔网在晨光中泛着细碎的银光,村道旁的树木缀着零星红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海腥味。“渔光同行”实践队的队员们沿着蜿蜒的村道前行,行至村头的小庙附近时,见庙前的空地上,一家人正围坐在石桌旁闲谈,小孩在身边嬉戏打闹,呈现出一幅温馨的乡村晨景。
“你们是过来社会实践的吗?快过来坐坐!” 注意到队员们的身影,正在擦拭供桌的一位奶奶笑着招手。队员们走上前,得知这是奶奶带着儿媳和小孙女在完成清晨的祈福。刚在庙前的石阶坐下,奶奶的儿媳便从家里拿出几把香蕉以及一些莲雾,不由分说地往队员们手里塞:“大热天,吃点水果,解解渴,避避暑!”
实践队队员与当地村民交流访谈
奶奶则拉着队员们看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的渔村路是土路、房是草屋。她指着蹦蹦跳跳的小孙女,“这孩子爱画画,我也想让他像你们一样!”。相机里定格下奶奶递水果时满是皱纹的笑脸以及奶奶儿媳热情殷切的神情,让队员们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真切触摸到了澳角村的蓬勃生命力。
村民为实践队队员递上水果点心
02艺韵流淌连两岸,文脉相承聚人心
“渔光同行”实践队来到工艺美术家协会、书画家协会创作基地——海峡艺术馆。馆内一件件艺术作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书法作品笔走龙蛇,一撇一捺间尽显汉字的博大精深;绘画作品色彩斑斓,或浓墨重彩描绘着两岸热闹的民俗活动,或轻描淡写勾勒出秀丽的山海风光;还有各种工艺品,玉雕玲珑剔透,海柳雕纹理细腻,石雕古朴厚重,无不巧夺天工,蕴含着匠人的巧思与坚守。
实践队队员参观馆内陈列展品
馆长陈结定在与实践队的访谈中说到:“海柳雕现在面临主要挑战是原材料培育的周期长,找不到原材料,并且在海柳雕的雕刻过程中,灰尘较多,现在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做这一行,海柳雕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风险…”。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技艺,更如无声的信使,承载着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一代代匠人指尖的温度,把关于海洋、关于中华审美的集体记忆,镌刻进每一道纹路里,一旦技艺失传,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与祖辈对话的密码。当代青年更看得见传统工艺背后的价值与尊严,把传承从“负担”转化为“荣耀”,传统文化才能在新的时代继续讲述属于中华民族的故事。
实践队队员与馆长进行沟通交流
实践队队员们在欣赏中不时驻足交流,有的为一幅书法作品的气韵赞叹,有的因一幅绘画里的熟悉场景陷入回忆。队员们在一来一往的感悟分享中,深切感受到两岸文化的交融与传承,那笔墨间的意趣、工艺里的温度,仿佛化作一条无形的纽带,跨越海峡,将两岸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03暮搭戏台留光影 渔光照亮笑颜真
午后阳光正好,实践队队员来到澳角村戏台,着手搭建拍摄场景。大家分工协作,整理背景布、调试相机设备、摆放道具,齐心协力将戏台打造成简易温馨的 “摄影棚”——“渔光照相馆”由此诞生。
渔光照相馆第二期
澳角村委会通过村广播帮助实践队宣传此次活动,让更多村民知晓这场免费拍照活动,经澳角村委会广播宣传以及实践队员们的邀请,澳角村的村领导们也前来支持,一些村民们也都陆续前来:
有的阿公带着兄弟们或是好朋友一起前来合照,盼留下一张满意的照片;白发苍苍的阿公特意换上新衣裳想和相伴半世纪的老伴拍张合照;还有阿婆带着好姐妹想一起记录下这一美好的瞬间,在“渔光照相馆”的蓝色招牌下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队员们耐心调整村民姿势、捕捉最佳角度,用镜头定格喜怒哀乐。
渔光照相馆工作实录
04晨听渔韵传薪火,暮映光影守根魂
晨曦里,奶奶递来的水果与旧照,让队员听见渔村的呼吸;艺术馆中,笔锋刀痕镌两岸同根的记忆,也警示传统工艺传承不易;暮色下,镜头定格阿公阿婆的笑颜,留住岁月温柔。三幕交汇,映出文化根脉在民、艺、情间流淌。当代青年当以此为炬:既俯身倾听乡土脉搏,又挺身守护传统技艺,更以创新点燃传承火种,让祖辈的涛声与墨香,在新时代的海面上继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