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1日至13日,2025年第十二届全国高校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研讨会在厦门工学院召开。大会汇聚了来自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AI时代中,批判性思维如何与学科融合”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我校李德文董事长、校领导及相关学院、部门领导参会。会议组织严谨有序、学术氛围浓厚,充分展现了我校在推进教育创新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方面的开放姿态与务实行动。此次研讨会获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客户端、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

7月12日上午,大会主旨报告在合一报告厅举行,由我校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院长陈国军教授主持,常务副校长苏涵教授致开幕词。

六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革新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作专题发言。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指出,AI正由弱人工智能(ANI)迈向强人工智能(AGI),这将深刻重塑社会结构与工程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亟须聚焦“思维力与创新力”的培养,构建新工程教育范式。南京大学陈道蓄教授强调,当前工程教育认证新标准呼唤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应成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学生应在人机协同的学习环境中成为“主导者”。厦门工学院客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毓教授指出,AI带来的内容趋同性与认知退化风险,需通过系统性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分析视角,提升判断与反思能力。上海交通大学苏永康教授分享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理念,提出教师应转向“学习设计师”角色,构建情理交融的人机共学场景。长沙理工大学杜荣华教授认为,图书馆应成为学生科学精神与思维能力养成的重要空间,倡导“阅读—思考—论证—创新”的协同路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魏银霞教授则提出“六轴一体”教学框架,推动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系统化与全过程育人嵌入。
当日下午,会议围绕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多元路径设置了三个平行分论坛,分别聚焦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教学革新、高校课堂中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素养提升,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一线教师展开了深入交流。晚间,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副院长徐世中以生动的课堂示范指出,具备体验、情感与感受维度的认知能力,是人类在AI时代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7月13日上午,闭幕式在我校合一报告厅举行,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芳副教授与长沙理工大学杜荣华教授共同主持。多位专家围绕批判性思维在教育测量、教学工具应用、科研实践及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融合路径展开汇报,内容涵盖AI语境下的教学创新、认知训练和跨学科融合等议题,充分展现了批判性思维在多元教学场景中的适应力与应用价值。会议最后,由董毓教授作总结发言,为本次大会画上圆满句点。

作为大会主办方,厦门工学院近年来持续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路径。在本次会议中,我校社会科学教研组主任瞿丽闵结合教学实践,以“厦门工学院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实践”为题作汇报,系统介绍了我校该课程的建设历程与探索经验。《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自2021年设立以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已累计完成近十轮教学。课程组多年来始终保持高效协作与专业坚守,保障课程的高质量运行,并凭借多学科背景融合优势,构建出兼具理论深度与教学温度的高阶思维训练体系,逐步形成风格多元、互补互促的教学格局。同时,课程组持续开展“批判性思维与学科融合高阶教学工作坊”,致力于推动课程理念向专业教学延伸,助力构建通识与专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成为我校博雅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亮点与实践样本。

厦门工学院欢迎您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孙坂南路1251号
邮编:361021
传真:0592-6667579
联系电话:0592-6667566、6667579
咨询QQ:1726225267
电子邮箱:zsb@xit.edu.cn
学校网址:m.nanofridge.com

素材来源 | 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
编辑 | 邱健蕊
二审 | 瞿丽闵、戴丽欣
审核 | 王 凯、任 军